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轉錄] 美國蘭德公司對中國人的評價

出處

作者 william H.overholt 美國人,哈佛學士、耶魯博士,鑽研亞洲市場的經濟學家

摘要
  
   中國已經從世界全球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們所建立的全球機構最大的擾亂者轉變成為這些機構的合法成員以及全球化的支持者。目前它的經濟比日本更加開放。自從日本明治(MEI JI Japan)時期以來,中國的全球化程度是從來未有過的。中國施行法規、鼓勵競爭、推廣英語、採用外國的教育方法以及借鑒外國法律。這一系列的措施不僅僅 提高了中國機構的水準,還改變了中國的文化。
   中國在經濟上所有的成就都是與自由化和全球化聯繫在一起的。全球化的各個方面都給中國帶來了進一步的成功。在世界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讓如此多的工人 這樣快地提高他們的生活水準。因此,中國對全球化的支持遠遠高過戰後實現經濟恢復的日本(它對經濟實行嚴格控制)以及前蘇聯。前蘇聯實行所謂的“休克療 法”使全社會受到損害。中國與美國結成有力聯盟,進一步促進了東南亞自由貿易與投資。與日本、印度和巴西相比,中國更加令人滿意。中國快速全球化需要中國 做出充滿壓力的調整。中國國有企業的員工減少了4400萬人,中國減少了2500萬個製造業的崗位以及125家汽車公司要合併成3到6家。
  
   中國全球化的成功給它的鄰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印度從中國那裏學到了一個經濟更加開放的國家有什麼樣的優勢。厭惡外來投資的亞洲人和遵從保護貿易傳統的拉 丁美洲人為了能與中國競爭,對外來投資持予越來越開放的態度並且減少了對貸款的依賴。這將會改變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戰略,給我們的公司帶來更加廣闊的全球 性機遇。
  
   中國的崛起刺激了鄰國的貿易和外國投資,而不是剝奪了鄰國貿易發展和吸引外國投資的機會。這與中國的鄰國先前所擔心的完全相反。中國的發展確實對日本經濟 的恢復起到了促進作用,使一些國家免受經濟衰退之苦,並且很有可能避免了全球性經濟衰退的發生,而這種全球性經濟衰退是很危險的。 
  
   中國的發展給美國公司帶來了新的市場。然而,和中國進入美國市場的貨物一樣,中國給美國帶來的收益是不均衡的。一方面,中國的廉價商品極大地改善了美國低 收入者的生活水準。中國的廉價商品和中國對我們財政赤字的幫助給美國的利率和通貨膨脹降了溫,使我們經濟能夠持續地繁榮。另一方面,它引起美國出現貿易逆 差以及需要社會調整。中國對知識產權的濫用造成了我們很多公司的損失。狂躁的建築熱和運輸熱提高了世界原材料的價格,給生產商帶了極大的利潤,而給消費者 帶來了很大的損失。
  
   中國的成功是現代發展史上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然而根據中國目前發展情形做出中國會控制全球和威脅我們生活方式的推斷是錯誤的。中國的改革家不像前蘇聯那樣 設法改變其他國家的生活方式。中國經濟面臨著世界歷史上最嚴峻的問題:銀行業整合、城市化、就業問題以及到2020年由於人口短缺帶來的困難,即很少的工 人要養活很多的人。對我們來說,最好的結果是中國像日本一樣富有,在某些領域成功,在某些領域失敗。標誌中國快速進步的信號應該受到歡迎而不是害怕。
  
  一、中國與全球化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是世界全球化最重要的反對者之一。過去它實行自給自足經濟。它反對全球經濟秩序和主要的全球性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 行。它認為全球無序是一件好事情。在毛澤東時代,中國積極推動世界範圍內的無序,包括對中國大部分鄰國的叛亂(insurgencies)推波助瀾,如非 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國家,甚至在我們的大學裏面。
  
   中國的外交政策對外是敵對,對內是世界罕見的文化壓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年—1976年),中國學生和其他人在毛澤東的“農民千禧年主義”( peasant chiliasm)的指導下,羞辱了大多數政府高級官員和党的領導人,攻擊主要的教育機構、社會機構和政治機構,毀壞了中國的很多文化遺產甚至試圖摧毀整 個國家。[注解:千禧年主義刻寫的是為了世界的終極而轉變清除某些人的生命(遑論幸福)的終末時刻。] 
  
   兩個世紀以來,中國嘗試了很多不同的道路如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帝王制、共和國制、軍閥、宗教教旨主義和其他。然而,所有這些嘗試都失敗了。中國的大部分 人開始和一些學生一樣,認為世界政治經濟秩序和中國政治經濟秩序難以動搖,只有先摧毀現有秩序才能走上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
  
   事實上,文化大革命只是中國貧窮和政治分裂給世界尤其是給我們帶來的很多問題中的一小部分。如果20世 紀的中國是一個富裕和統一的國家,我們會有一個完全 不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我們就不會有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是第二次歐洲大戰。中國能夠阻止日本侵略或者打敗日本。美國在這些衝突上的花費從根本意義上會減少很 多,因為珍珠港事件以及其他事件就不會發生了。我們和整個世界,更不用說10億中國人,一個多世紀以來,已經為中國的弱小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世界需要一個 健康的中國。
  
   中國全球化的成功將會使我們不再會有類似這樣的麻煩:中國不再是一個讓世界強權發生激烈衝突的地方;中國不再會支援東南亞、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叛亂;中國 不再會尋求破壞全球性金融機構的機會。我們將受益於這樣一個中國:它支持臺灣和菲律賓穩定和資本主義民主,它加入IMF、世界銀行以及WTO,它告訴鄰國 政治穩定、自由貿易以及自由投資的好處。
  
   冷戰開始的時候,我們外交政策的一個中心理念是如果通過國內改革以及後來被稱為的全球化,盡可能使世界大部分國家實現成功的經濟增長,我們就可以使歐洲和 亞洲穩定,在冷戰中獲勝以及建立一個穩定的全球秩序。我們的軍隊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保護作用。然而從馬歇爾計畫到亞洲援助計畫可以看出,我們國家的長期核心 戰略是通過機構網路來絆住其他國家以及我們成功的經濟實踐來穩定世界。這構成了我們想要的世界。
  
   這個戰略被證明是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地區政治戰略。它是如此成功以至於我們以前的敵人以及盟友都陷入我們所編制的網路中,儘管它也引發了很多爭議,偶爾國 內也起點害怕的風浪。關鍵性產業,尤其是紡織品業和鞋業已經成功地抵制與日本、韓國、臺灣、東南亞、中國以及拉美這些國家的自由貿易。對於日本是否將控制 所有的製造業和買下我們所有的重要資產,我們曾經感到一絲恐慌。畢竟,如果它們在鋼鐵行業、汽車行業和電視機行業稱霸並且買下洛克菲勒中心,我們一切經濟 不都處在危險中嗎?在別的方面,如我們鼓勵臺灣和韓國的發展會不會是在支持專政?每次我們的害怕都多餘了,我們的戰略都取得了成功。我們在安全方面、財產 方面、在海外推行政治自由化以及我們的貿易夥伴方面一直以來都有好的收穫。關於中國的問題也是一樣的。
  
  二、中國的全球化
  
   我們的戰略沒有預期到的是會誘使我們的對手,包括中國在內,加入到我們的經濟機構網路中,共同為地區政治穩定做出貢獻。
  
   雖然加入的時間比較晚,但是中國比日本以更大的熱情加入到全球體系中。中國的經濟比日本的經濟更加開放。2004年中國的貿易額占到全國GDP的70%, 而在日本只有24%。2004年中國吸收了606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而日本只有201億美元。日本的經濟規模要比中國大好幾倍,並且日本正處於再建階 段,應該會吸引更多(不均衡)的投資。
  
   中國的全球化不僅僅局限於開放經濟,更重要的是機構的全球化。中國目前的發展戰略與日本的明治早期(19世紀中期)驚人的相似。那個時期的日本政府向世界 各地派去代表團,挑選最好的海軍(英國),最好的外國教育體系(德國)等作為模仿的對象。在接下來的一個半世紀,日本表現出更多的“向內看”,而中國從清 朝時期的閉關自守和毛澤東式的農民思想——仇視一切外國人,發展成為支持世界大同主義的國家。
  
   今天中國向全世界派考察團來尋找最好的方法。它不僅僅運用外國的技術和公司管理技能,還運用很多國外的制度和慣例如國際會計標準,英國、美國和香港的安全 法律,法國的軍用品體系。它以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為模型搭建了中央銀行構架,在外國(有價)證券投資方面使用的是臺灣式的規定,經濟發展戰略借鑒的是韓國、 新加坡和臺灣的戰略。還有其他方面借鑒的是別的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中國最重要的變化之一是採用西方的法律,將競爭作為市場經濟中重要的元素以及事實上把英 語作為教育的第二語言。
  
   今天我可以在沒有翻譯人員陪同的情況下在北京大學演講以及同北京和上海的高級官員見面會談。可能最重要的是,中國將年輕人中的精英送到國外接受國際訓練,正如羅馬人把孩子送到希臘讀書一樣。
  
   當然,變化是逐步發生的。你不能期望一個國家在還沒有受過職業訓練的會計師和律師的情況下,會立刻接受西方的會計制度和法律。但是與其他國家做的相比,中 國的變化是快得驚人。更加重要的是,這些不僅僅是技術性的調整,像過去王朝(清朝)那樣,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些轉變如法律以及鼓勵競爭否定了 中國近千年來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
  
   中國人的品味越來越全球化。外國品牌讓中國人與世界文化接軌。舉一個例子,我花了很多個月研究中國的汽車產業。我們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中國是否可以像20 世紀的韓國那樣在一個封閉的市場發展本土汽車。我們發現中國人比那個時期的韓國人所接觸的全球化文化要多得多,以至於在中國,只有與外國的先進技術和全球 設計相結合的汽車才會成功。10年到30年前,在韓國處於與中國今天差不多的發展階段的時候,韓國人沒有在大街上看過歐洲車和美國車。事實上直到今天,韓 國人能看到的也不多。然而在中國,到處可以看見大眾Volkswagens和別克。
  
   中國比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和很多第一世界國家更加相信全球化。中國的成功與改革開放和全球化是相符的。相比較而言,日本和韓國在取得成功的時期,雖然也實行全球化,但是對貿易、外國投資和國內經濟活動方面要比中國控制的更加嚴格。
  
   全球化也給中國帶來了痛苦的調整階段。2005年3月國有企業員工從1995年至1996年的1.1億人減少到6600萬人。那些認為美國的製造業崗位轉 移到中國的人會對以下的結果感到驚奇。今天,中國的製造業崗位從1994年的5400萬個減少到3000萬個。這些令人驚奇的數字可以幫助理解:中國由於 更加激烈的競爭以及加入世貿,不得不做調整措施。例如,在汽車行業的就業基本保持穩定的同時,預期汽車生產商的數量會從125家減少到3—6家。除此之 外,外國合資企業控制了中國市場大部分的份額。
  
   對於中國人目前所經歷的社會性調整,怎麼說都不會誇張。然而中國人願意接受這些調整。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大國的生活水準和工作狀況經歷過如此快速的改 善。當改革開始的時候,上海的工人都穿著同樣的服裝,看上去很疲倦和情緒低落。他們中很少人有基本的生活設施如電視機甚至手錶之類的。在農村,營養不良相 當常見。今天,上海的工人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看上去自信、有活力。中國的普通家庭擁有的電視機不止一台。營養不良的情況已經消失了。因此,中國人給予全 球化壓倒性的支持。
  
  三、中國的全球化與其他國家
  
   中國的全球化也極大地影響了其他的國家。它對印度的經濟政策產生了最重要的影響。自從印度獨立以來,印度經濟一直受極端保護主義政策的影響而蹣跚前進。它 對外國直接投資持敵對態度。它在國內實行社會主義經濟控制(被稱為許可證統治),並且與前蘇聯保持牢固的政治經濟關係。1991年 的外匯問題以及中國的成 功不僅刺激了印度,還向它表明放棄對全球化的厭惡可以通往財富之路。雖然印度比中國起步要晚,並且速度要慢,但是印度的經濟增長率還是翻了一倍。處於極度 貧窮境況的人口數量急劇減少。出口增加了,外匯儲備的充足在印度現代史上是第一次。今天你去印度(我上個月剛去過一次),你會發現以前只能在亞洲東部看到 的一種希望和自信。
  
   和中國早期的情況一樣,印度新生的經濟活力使領導人的天平從帶有衝突意味的地區政治目標的一邊向共同的經濟利益這邊傾斜。印度與鄰國的關係包括巴基斯坦、 最值得一提的中國以及我們自己都比以前好了很多。事實上,目前中印關係是自20世紀60年代衝突以來最好的。印度的工商界已經從害怕與中國競爭變為對自己 的競爭優勢自信,並且為印度與中國貿易順差慶祝。
  
   中國對印度經濟政策的影響只是更大範圍內現象中的一個例子。這種現象很可能已經開始出現了。目前,第三世界國家以及日本對外國的直接投資持一種敵對態度。 在日本、韓國、菲律賓、臺灣以及印度,更不用提拉丁美洲,直接投資者面對的是資格認證的困難、高額的稅收、不公平的司法處置以及對直接投資報以負面態度的 不利環境。這些國家不接受外國的直接投資,而是依賴外國貸款(韓國、東南亞和拉美)和國內貸款(日本),從而產生巨大的債務負擔。臺灣徵收高額的稅收,再 對特定的外國投資者減稅。印度團體用歪曲事實攻擊肯德基。現在這些手段已經逐漸減弱了。
  
   借鑒香港、臺灣和新加坡過去的經驗,中國在資金債務平衡方面取得了成功。這將逐步改變世界很多國家經濟發展的管理方式。中國產生的影響將是革命性的,尤其 對亞洲而言。過去他們採用的方式通常是通過國內外的貸款來籌資,儘量避免外國直接投資的依賴。政府通過控制貸款的管道來掌控產業的發展。這種做法讓企業過 於依賴銀行,常常導致週期性的財政危機。它給予政府太大的控制產業發展的權力,容易產生管理不力和腐敗。與小一些企業和外資企業相比,它給予符合政治口味 的大型企業不合理的優勢。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它限制了我們企業的機會。現在為了與中國競爭,很多公司不得不向外國投資開放。美國公司不僅僅可以在中 國受益,還可以在全世界範圍內受益。
  
   這個十年剛開始的時候,大家普遍擔心中國的成功會吸引走亞洲鄰國的貿易與投資,從而使他們變窮。而事實上,情況完全相反。亞洲國家改變以前的規定,轉向歡 迎外國投資,如印度、韓國和日本,這些國家的外來投資大大的增多了。中國教導大家吸引外資,從而外資的水池大大的擴大了。
  
   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韓國和菲律賓等國家發現中國的需求使它們免受經濟衰退之苦。最重要的是,中國的需求對日本走出衰退起到了促進作用。日本狀況給世 界經濟帶來了風險。關於這一點,怎麼說都不誇張。日本巨額的債務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逐漸波及到全世界。在中國有力的幫助下,危險似乎已經過去。關於全 球大蕭條的描寫很少。然而,中國的全球化很有可能給予我們一個有活力的全球經濟,使我們在新世紀開始的時候免受大蕭條之苦。
  
   在世界經濟發展緩慢的時候,還有很多人從中國的需求增長中受益。原材料生產商已經習慣於貿易條款年年無情地惡化。突然,我們的盟友澳大利亞發現目前的貿易 條款是歷史上條件最好的,而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的需求。世界上很多最窮的國家,包括老撾、巴布亞新磯內亞和非洲的大部分國家恰恰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 受益。沒有一個援助項目,IMF的黃金買賣都不能像中國那樣幫助這些國家改善他們的生活水準,這源於中國對他們產品不斷增加和持續的需求。
  
   簡言之,中國的崛起所產生的最重要的結果與美國崛起以及日本和歐洲經濟恢復對世界的作用是一樣的。比起和一個貧民窟的人做鄰居,你和一個富人做鄰居會變得更加富有。
  
  四、美國獲得利益和付出的成本
  
   中國全球化給美國帶來了很多影響。最明顯的是,中國成為美國商品最大的市場。關於這是一個虛構的“中國夢”的爭論被證實是錯誤的。可口可樂早就完成了那個 看上去像是神話的目標:賣10億瓶可口可樂。曾經嘲笑中國夢的GM在中國賣了很多的別克(Buicks),雖然目前銷售業績有一點回落,然而這是週期性 的。在困難時期,中國帶來的利潤占GM利潤的很大一部分。我們從匯款回國的數億美元的利潤中獲益,從我們最成功的公司不斷成長中獲益,因為他們要同其他外 國公司競爭。
  
   中國提供更低價的生活必需品給美國人的生活水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尤其是對我們不是那麼富裕的居民而言。雖然我們還沒有明確的研究結論,但是有跡象表明由 於能夠購買中國低價的出口貨物,低收入美國人的生活水準可能提高了5%到10%。毫無疑問,影響還不止這些。中國的競爭使得其他國家為我們的消費者生產出 更加便宜的貨物。
  
   中國的便宜商品降低了我們的通貨膨脹率,使我們能夠延長商業週期曲線向上走的時間,因為聯邦不用為了降低通貨膨脹率那麼快地提高利率。同樣,中國購買美國 的長期國庫券,給我們的預算赤字予財政幫助。沒有中國購買這些國庫券,我們將不得不在提高利率,放慢經濟速度和減少我們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赤字以便它們購買 我們的債券中做出選擇。
  
   我們應該開始看到另一層次的好處。中國已經開始在這裏投資。海爾在這裏生產冰箱。中國聯想購買IBM個人電腦業務,挽救了這個垂死部門的工作崗位。IBM 從該業務解脫出來,可以進入更高端的科技市場,並且提高了財政水準。到目前為止,這種趨勢還不明顯,但是它會發展得很快。中國今年的目標是用300— 400億美元購買資源分配公司。
  
   我們從中國對外國經濟如日本和澳大利亞的推進作用中間接獲益。一個富有的合作夥伴對美國經濟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80年代我們為日本企圖控制世界而焦 急,90年代,我們為日本不能為推進全球增長出自己的一份力而擔心,如果,中國的增長急劇放慢的話,那些擔心中國成功的人會有更多可擔心的。
  
  五、調整方面的問題
  
   中國的全球化和增長給我們帶來了壓力。有一些政治方面的壓力是永久的,而經濟和戰略方面的壓力則是老掉牙的。當國家富有起來的時候,紡織品、鞋、傢俱和常 用電子消費品的生產通常會向別的地方轉移。襪子的生產地從美國轉移到日本,又從日本轉移到韓國和臺灣,而後又轉移到東南亞,現在轉移到中國。轉移還會繼 續。它已經進行了很多年了。我們有十年的時間為目前紡織品方面的調整做準備。我們知道接下去的是什麼,並且應該接受它以作為對中國的回報。中國的壓力超過 美國的想像。事實上我們需要做的調整比其他國家要小的多。
  
   這些調整比我們想像的要少一些。中國為不是它造成的後果背負了太多的指責。事實上,工作的減少是因為生產力的進步。生產力效率的提高使我們不得不經歷工作 崗位越來越少這樣一個過程。可以想到的是因為中國幫助我們調整,我們工作崗位減少的數目比它應該減少的要少。我們不知道這一點是因為沒有遊說議員的團體有 興趣付錢來知道由於部分生產向中國的轉移使得處於危險公司降低的成本從而挽救的工作崗位有多少。中國、印度以及前蘇聯加入我們的經濟體系造成全球再調整。 然而,中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一個更為嚴重的政策問題是中國融資便宜所造成的過度競爭。中國金融體系的不合理意味著中國建造了垂死企業,導致巨大的生產力過剩。近些年來,中國財政政策 上的反復無常導致過度建造,對鐵、鋁、水泥和其他原材料產生了巨大的需求。這暫時支持了全球鋼鐵業,包括我們的鋼鐵業。但是,它同樣導致了中國鋼鐵廠的過 度建設,中國很快就有世界1/2的生產能力。這意味著生產力過剩,最終會使鋼鐵的價格受到損害。
  
   這種迴圈會給我們的產業帶來麻煩,正如我們的網路泡沫和技術泡沫給世界上很多國家帶來了問題。我們抱怨這些問題是很合情理的。給中國施壓,讓它改進金融政 策也是合理的。在一些問題上,將中國的銀行貸款看作不恰當的補貼也許也是合理的。然而,我們抱怨的基調和政策的核心需要反映三個事實。第一個是中國正在努 力實行銀行改革,使他們適合市場要求。第二個是我們自己的財政問題也給他們帶來了問題。第三個是最終他們管理不力的損失是由他們自己過多的鋼鐵廠以及支援 太多的來買單,因為不合理的貸款會使銀行變得越來越糟。
  
  今天中國建造鋼鐵廠就像20年前日本買洛克菲勒中心一樣。如果僅僅從他們過剩的購買力而推斷將來的話,這種推斷是不確定的。日本人和現在的中國人看上 去似乎會買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但是當你看到他們的財政狀況的潛在問題時,你會發現一個黑洞。日本人在90年代陷入了這樣一個黑洞,至今還在努力地爬出 來。中國人很多年將會為目前這種無節制的狂熱的購買行為感到心痛。對此,我們的政策需要做出一些回應。
  
   中國盜用知識產權已經成為一個主要的問題。中國表現出的知識產權問題與其他發展中國家非常相似。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造的車的零件是一半是福特汽車 的,一半是GM的,還有DeSoto的設計。在日本戰後恢復的早期,它的大部分出口的電子品都侵犯了德克薩斯州器具的專利。20世紀70年代,我和其他很 多人一樣,收集了很多關於臺灣盜版的書籍。臺灣至今生產最好的盜版手錶。1998年我住在新加坡的時候,在離我辦公室五分鐘路程的一座六層樓的建築裏,可 以買到大部分好萊塢電影的盜版碟。事實上,美國政府官員20世紀90年代在一份簡報裏認為,亞洲70%以 上的盜版電腦軟體是來自新加坡。而那個時候,大 部分責備都指向了中國。今天中國的知識產權問題與印度和俄羅斯的問題沒有什麼不同。只是,中國的影響範圍和辦事效率以及外國直接投資的規模將這個問題放大 了。事實上,中國造成的知識產權方面的損失與其他主要新興市場造成的知識產權方面的損失差不多。對我們來說,強烈譴責對知識產權的濫用是合理的。鼓勵好的 行為,懲罰壞的行為也是恰當的。但是,同時用一種歷史的眼光看問題也是非常有用的。
  
   在澳大利亞、非洲、拉美和其他原材料的供應商(包括我們自己的一部分經濟)從中國的需求中得到好處的時候,對於消費者來說,價格提高了。對於很多重要的材 料來說,目前價格上升的最大部分是屬於週期性的。中國對鐵、鋁和水泥的需求的狂熱已經到了最高峰。在石油方面,中國、印度、俄羅斯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需求 的增加也許很快會對長期供應限制施壓。這也許會迫使我們做出新的緊急決定:儲備多少,我們用何種能源,以及我們與其他使用者競爭與合作的程度如何。即使沒 有中國的崛起,最終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只不過,中國加快了這一過程。
  
   最後,中國的崛起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即我們在世界範圍內扮演的角色和生活方式方面是否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個部分問題是很簡單的,我們的生活方式並不面 臨挑戰。不像前蘇聯,不像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中國的改革家並不尋求改變我們組織自己和世界的方式,而是加入我們所建立的世界體系。
  
   地區政治的競爭帶來了更複雜的問題。像韓國,當中國成長的時候,韓國也更加強大。韓國的軍事更加現代化。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如臺灣海峽,保持我們的控制力 變得越來越困難。我們的軍隊要對付的是一個嚴肅、困難和合法的挑戰。但是關於中國將會控制世界的說法會和20年前關於日本會控制世界的說法一樣因為自身的 缺陷遭受痛苦。中國軍隊要保衛11000英里 的邊界,而這些邊界通常是不友好的。軍隊的擴張是因為它面對的任務過重。在經濟方面,中國不會生產世界上所有 的東西。沒有一個國家會在所有事情上都有比較優勢。
  
   目前,中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中國的銀行是我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糟糕的銀行。中國每一代,都有相當於美國規模的人口從農村湧入城市。每年,都有1200— 1300萬新工人加入就業大軍。在製造業,生產力對就業的影響比我們國家要嚴重得多。所有這些人都需要工作。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僅僅靠中國領導人英雄式的 改革措施,中國就能持續高速的發展。如果中國不顧這些問題,到2020年,中國人口老齡化會使工作人口與不工作人口的比率成為世界上最糟糕的,包括日本在 內。那就是說,如果沒有特效的新政策的話,中國的經濟在那個時期就會狠狠地撞牆。到2020年,以我們的標準來看,它會是一個非常窮的國家。即使他們的經 濟到那時仍然保持現在的成功,他們也不可能控制世界。
  
   中國,作為全球化和穩定的重要支持者,它的崛起給我們造成一個複雜的國際政治局面。在自由貿易和投資方面上,很多經濟問題如GMO公 司的問題,中國是我們 重要的聯盟。在韓國問題上,雖然策略上有所不同,然而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中國是我們有效的合作夥伴。在恐怖主義和犯罪問題上,中國是我們亞洲重要的盟 國。我們現在處於一種奇怪的境況,一方面日本是我們的軍事盟國以及在意識形態方面部分稱得上是我們的摯友,但是在重要的政治經濟問題上中國是我們有力的盟 國而日本是不起作用的或者是起反效果的。這是一種奇怪的歷史情況。
  
   除了臺灣海峽問題以外,中國極大地增加影響力(我們為此付出代價)是因為我們和傳統的盟國製造了一種真空,而不是中國進攻性要求權利。然而現在有些轉變, 這些轉變是重要的。我們需要重視他們。在危險的韓國問題上,我們國內以及盟國就分為兩派。最重要地是,韓國不同意我們的策略。我們邀請中國來發揮它重要的 作用,中國卻對此表現猶豫。在東南亞,我們曾經因為推行關於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核心價值的政策獲得了忠實的支持。如今,我們放棄這方面的領先地位,而更重視 軍事方面的恐怖問題以及戰爭問題。中國放棄毛式意識形態方面的偏好而轉向具有高度政治意義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在我們的經濟政策方面,我們放棄了多邊自由 化而轉向高度政治意義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而中國成為多邊化的重要支持者。中國在貿易方面加入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而不是強調自己的觀點。可以 說,不出意外的話,東南亞國家以及其他很多亞洲國家會把2003年的APEC看作分水嶺,它標誌著中國與美國角色的轉換。韓國和亞洲國家的發展使得亞洲地 區的政治形勢發生巨大的改變。引起變化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中國。我們願意的話仍然可以掌握主動。
  
   我們美國人必須非常清楚成功與失敗的不同。我們的制度體系推動1870年不穩定的中國以及1970年 破壞性的中國走向和諧、富有以及成為我們所創建的主要 全球體制的支持者。這是我們的成功而不是失敗。事實上,這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功之一。當我們花很小的調整成本就有一個富裕的合作夥伴的時候,這是我們的成 功而不是失敗。當然,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成功不能保證中國會永遠友好,支援我們的制度。但是,如果我們對中國的富有表示歡迎,我們會使這個幸運結果的機會 最大化。如果我們拒絕它,我們得到的保證是最壞的結果。
  
   對我們與全球化的中國關係來說,最好的結果是中國像日本一樣成為我們富有的競爭者。我們在勞動力流動中互相得到好處。希望中國從它的亞洲鄰居那裏得到有用 的政治經驗。希望韓國和日本從中國對我們投資高度開放中學到經濟方面的經驗。中國實行全球化是美國外交政策歷史上最大的成功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